餐椅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餐椅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宏观调控目标实现有赖于有效就业增加-【资讯】

发布时间:2021-07-16 02:14:40 阅读: 来源:餐椅厂家

宏观调控目标实现有赖于有效就业的增加。在目前的宏观背景下,如果没有就业的增长,其他宏观调控目标难以实现,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将滞缓。

基于对世界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的考虑,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“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”的宏观调控目标,力争保证今年GDP增速达到8%。尽管这一调控目标比较理性,但它忽略了“保就业”这个关键的调控目标。笔者认为,在目前的宏观背景下,如果没有就业的增长,其他宏观调控目标难以实现,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将滞缓。

一、就业问题与宏观经济增长密切相关。党的十六大以后,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确定为“促进经济增长、增加就业、稳定物价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”。对于这一提法,理论界迄今尚有争论。一些学者主张宏观调控目标应表述为“增加就业、稳定物价、促进经济增长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”。表面上,这两种表述几乎没有差异。但实质上,两者却有很大不同。前者是以经济增长为首,后者则以增加就业为先。理论上,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相辅相成。凯恩斯主义关于扩大就业的法门,就是通过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,刺激经济增长。但是,经济增长既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,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来实现,也可以通过增加劳动投入,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达到。两者的就业效果是不一样的,前者会减少就业,后者会增加就业。尤其是,增长与就业的先后次序,决定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。经济增长在先,就业必须服从增长;就业在先,增长则必须服从就业。

中央政府提出今年的调控目标是“保八”,这意味着增加就业必须服从于经济增长。有人认为,经济增长“保八”,实际上就是保就业。其实,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。改革开放30 年来,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反向发展态势。1985-1990 年,GDP 年均增速为7.89%,同期就业率年均增长2.61%;1991-1995 年,GDP 年均增长11.56%,而就业增长仅为1.23%;1996-1999 年,GDP 年均增长8.3%,同期就业增长却下降到0.96%。可见,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就业的增加。从目前“保八”的措施看,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刺激就业弹性很小的铁路、公路、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部门,而不是就业弹性很高的民生和农村等劳动密集型部门,政府的投资不可能带动就业的增长。而且,经济增长的质量也难以保证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目前全国公路建设及配套措施已经相对饱和,大规模投资的机会有限。这些投资继续向基础设施投资,有可能导致产能的进一步过剩和企业库存的增加。笔者认为,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,政府的投资应该主要投入服务业、中小企业或民生领域,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鼓励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,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,加快教育、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。只有这样,投资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,而且也会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只有以增加就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,才是有意义的。

二、就业问题制约着内部需求的扩大。从经济学理论讲,内需的主体包括三个部门:居民部门、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。鉴于启动内需的动力是消费而非投资,所以,启动内需不能依靠企业与政府这两个投资部门。如果继续依靠企业来拉动内需,那么,我国将继续成为一个生产型社会,继续定位于“世界工厂”,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进行积累和生产,继续沿袭为西方市场服务的经济体。如果继续依靠政府来拉动内需,那么,不仅政府的职能转变难有实质性进展,涉及民生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难以得到有效建立。因此,启动内需,真正需要依靠的是居民部门。我国拥有13亿人口,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。如此巨大的市场,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。

目前,失业问题和就业困难,已经对居民的消费造成了巨大影响。从农村消费方面看,本次危机可能会影响1500-3000万农民工的工作,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不断下降,农村消费能力因此会减少9000-18000亿元;从城镇消费方面看,城镇失业率上升和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将导致城镇消费能力的萎缩,估计会在8000-12000亿元左右。笔者认为,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,就业难必定影响到居民的收入,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能力。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过程。中国经济长期受困于有效需求不足和消费不振,其根源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收入预期不好,从而使经济增长不得不长期依赖于投资和出口,这也是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原因所在。因此,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居民部门提供稳定的就业,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,从而刺激消费。消费启动起来了,过剩产能和库存就会得到消化,企业才会有资金去扩大生产,招收更多工人并提高其工资水平,进而促进经济增长。

三、就业问题影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。结构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,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。

“调结构”目标的实现,一是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,改善三次产业的比重。目前,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 和就业的贡献率都达到了60%-75%;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5%-60%,而我国仅为30%。笔者认为,没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,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比较艰难。二是要求资本密集的大企业与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之间,在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、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保持均衡。一般而言,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,形成对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其本身形成的消费能力。而中小企业产出除了一部分是中间产品外,大部分是最终消费品和社会服务,其需求远远大于其形成的供给。因此,中小企业形成的消费能力要能够平衡大型企业产出的供给。否则,如果不能通过出口进行平衡,全社会消费能力就会失衡。三是要求投资基础设施的资本要与发展劳动密集企业之间相互平衡。前面谈到,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增加部分就业,但是,当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后,大量的就业又会中断,其消费能力不可持续。因此,关键是要鼓励创业,积极发展中小企业,形成稳定吸收、持续就业的局面。四是要求现代农业与中小企业、服务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不断地从农业挤出剩余劳动力,这些剩余劳动力将被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所吸纳。在城市和城镇中,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,吸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。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,发展经济学理论所讲发展,就是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,而且发展的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水平。

四、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。中外历史经验表明,失业是一切社会不和谐声音的“导火索”,纯粹的失业救济只会培养大批的“懒汉”,不能消除社会的不和谐。相反,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,不仅能使失业者在劳动中充实自己,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,使社会更加和谐与繁荣。以阿马蒂亚·森为代表的新发展理论也认为,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。发展的核心是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,消除贫困(失业)、专制、匮乏的经济机会。在新型加转型的背景下,我们所面临的发展问题,关键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完善具体的制度安排、改进发展方式和策略,让广大社会成员充分参与经济建设并分享发展成果,共同享有经济自由和经济机遇,这是“以人为本”的现代发展观和“科学发展观”的内在要求,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。(作者系金融学博士,应用经济学博士后,招商银行(600036)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)

铜陵发电机出租

比利时快递全程进口回中国需要提供什么资料

成核剂回收哪里回收成核剂

厂家直销产后骨盆修复仪

果洛发电机租赁